這是本人發佈在亞馬遜上的《RWA:現實世界資產的鏈上革命——資產邏輯、金融制度與信任結構的重構》的一書的結語,供大家參考。
當我們回顧人類金融史時,總會發現一個令人訝異的規律,即重大資產制度的變革,往往不是先從技術開始的,而是從“信任邏輯的裂變”開始的。
從中世紀的債券契約到現代的央行清算系統,從股票公司的誕生到金融衍生品的擴張,我們一次次地重寫“資產的定義”、重建“財富的邏輯”、重塑“價值的記錄方式”。而今,當RWA以數字協議的形式登場,我們又一次站在文明演化的關口面前。
RWA不是一種技術方案,而是一種重新理解資產、市場與人關係的全新語言系統。
這一語言系統有如下幾個核心句式:資產不再是一紙合同,而是一段可編程的鏈上邏輯;市場不再是物理交易所的集合,而是一個由智能合約組成的動態網路;權屬不再依賴中心化權威確權,而是由全球共識機制動態維持;流動性不再只是資金多寡,而是代碼的可組合性;信任不再是事後監督的產物,而是規則自動執行的默認狀態。
我們正處在一個“價值基礎設施”的重寫時代。
資產文明的分岔
RWA不是對“互聯網金融”的升級,而是對“金融互聯網”底層結構的反思和重構。它試圖挑戰以下幾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制度假設:為什麼大多數資產必須通過中心化仲介才能發行和交易?為什麼金融機構必須作為價值流通的信任代理?為什麼“普通人”與“一級市場”隔著幾十層通道和法規?為什麼只有法律能確權,而演算法不能?
這些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是一次文明尺度上的思想越界。而RWA,不僅提出了這些問題,也試圖用鏈上結構化邏輯給出答案。
這不是一次漸進式的改良,而是一場徹底的範式躍遷。
RWA的終點可能是“重新定義資產”
我們在本書中所描述的“資產Token化”,可能只是這場變革的起點。真正值得期待的,不是把現實資產簡單搬上鏈,而是鏈上邏輯將倒逼資產的“形式、結構與權屬邏輯”發生根本變化。
未來的資產可能具有如下特徵。一是動態收益分配機制,收益自動按演算法規則分發,無需中心清算;二是即時透明的信用評分模型,風險評估演算法公開執行,可審計;三是可組合的資產籃子,資產以模組化方式打包、交易和拆解;四是治理與持有綁定,持有即參與治理,治理即調整資產規則。
這意味著,我們不只是要把“原有的世界”上鏈,而是要構造一個鏈上原生的資產文明。
未來的金融系統要“由市場構建”
在傳統體系中,金融系統是一個為市場服務的被動設施,它的職責是匹配資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在鏈上世界中,金融系統不再只是基礎設施,而是由市場集體協作形成的共建性組織。
你不只是參與市場,你就是市場的一部分;你不只是接受規則,你就是規則的維護者;你不只是持有資產,你就在共同決定資產的未來路徑。
這種去中心化、可組合、自治理的結構,指向一種前所未有的經濟組織形式,就是經濟民主化。在這裏,普通人不僅是交易者,還是生產者、治理者與進化參與者。
寫給未來的一段話
如果你是今天讀這本書的普通讀者,也許你感受到的是困惑,為什麼“上鏈”變得如此重要?這些“RWA專案”到底能改變什麼?為什麼看似冷冰冰的金融術語背後,卻能影響一個國家的貨幣、一個家庭的信用、甚至一個年輕人的機會邊界?
但我想說的最後一句話是,RWA不是某類人的工具,而是全人類對“資產邏輯”進行重新主張的一次集體嘗試。
它讓我們有可能在21世紀這個金融越來越中心化、平臺越來越強大、資產越來越集中化的世界裏,重新提問價值的記錄權應該屬於誰?財富的生成方式是否可以被重新構建?每個人是否可以在技術上擁有自己的“資產網路身份”?
資產不是金融精英的特權,而是人類活動的一種底層表達形式。而RWA,正在嘗試用代碼將這種表達方式拓展至全社會、全空間、全天候的層次。
未來不屬於某個機構,也不屬於某條鏈,而屬於那些願意主動參與資產邏輯重寫的人。
這本書,是對現實世界上鏈邏輯的一次系統刻畫,更是一個“開放提案”。你願意成為下一個資產文明共創者嗎?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