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链改是什么? 

链改是指用区块链的理念和技术,对现有产业的业务流程和社会组织治理机制进行改造。 

链改的前提是数据占有方式和数据组织方式的改变。目前大部分数据被中心化机构占有,数据被集中存储在中心节点,大部分业务和社会治理也以中心化机构为关键节点展开。普通节点不占有数据,或仅占有少量数据,这些节点在业务流程和治理结构中的角色是被中心节点定义,而非自主定义的。 

区块链通过数据在全网范围内进行一致性分发和冗余存储,将原本只存储在中心节点的数据分布在全网各处,使所有节点拥有相同的数据,从而使这些节点在业务和治理上有了摆脱中心节点制约的能力,通过业务流程和社会治理的自组织和重构,从而实现业务流程和社会治理的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在总体上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 

链改是对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的调整,是对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治理机制的反动和革命。链改不是在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治理机制上叠加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使现有的业务流程更加顺畅,治理机制更加高效。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改造生产关系以提高生产力。链改在单点上未必能提高效率,但在整体上必须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链改的推动力量在哪里?

链改在本质上是依据新的数据占有方式和数据组织方式,对本已固化的业务结构和利益结构进行的重构。这种重构,会极大地损害原来的中心化机构和中心节点的权力和利益,因此,链改的推动力量不可能来自原来的中心化机构和中心节点。 

链改的推动力量能否来自于原来不占有数据的普通节点呢?也不可能。一是普通节点作为个体力量单薄,难以对抗已经成型的体制和机制;二是链改是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虽然在理论上通过链改会提高系统效率,带来新的收益,但在实践上既没有成功的先例,也难以预测链改过程中将面临哪些具体困难,作为个体的节点在链改过程中会获得什么,又可能失去什么,都在未知之列;三是我们仍处在信息化数字化改造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的利益都得到了提升,这种情况下,很少有人会主动打破这个态势。因此,链改的推动力量也不可能来自于这些原来不占有数据的普通节点,也就是说,链改的推动力量也不可能来自系统内部。 

链改的推动力量,尤其是第一推动力量,只能来自系统外部! 

链改是一场改革,是对既得利益阶层的改革,是对既得利益阶层背后的业务结构和社会治理结构的改革!既得利益阶层不会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被剥夺了数据占有权利的普通节点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主动进行这场改革。因此,链改的推动力量只能来自系统外部。 

可以以中国银行业进行类比。中国银行业因为各种原因,一直少有为顾客服务的理念。想要银行业进行自我改革,在垄断半封闭的状态下,基本没有可能。下层民众要求银行业进行改革,既没有可能,也不具备可行性。这时,只有像马云这种来自于银行体系外部的力量才能够说:“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因此,链改的推动力量一定是外生的,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革。 

   什么是链改的应有逻辑?

我们认为,只有遵照“顶层设计、经济激励、技术适用、产业赋能”的思路进行链改,链改才有可能成功。 

  顶层设计

由于链改要做的是对业务流程和社会组织治理结构进行的改造,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因此,必须要有相当高超的顶层设计作指导,而不能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每一个链改项目的对象、前提和目标都不一样,也不可能照搬照抄。另外,链改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就更不应该在大的方向和目标上摇摆不定。 

链改不同于一般的信息系统建设。一般的信息系统建设,多强调以需求为牵引,是服务于当前的业务流程和治理结构的。而链改是基于区块链的理念和技术进行的业务流程和社会治理结构的改造,这种需求,在链改对象的体系内部并不存在。链改的需求不是内生的,至少在当前一段时间内内生需求并不显著。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那种完全依靠内生、依靠内部竞争推动行业发展的时代也早就过去了。当今时代更奉行跨界竞争、越界竞争、降维打击。因此,链改的推动力量来自系统外部,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这种外部推动的改革不同于内生需求改革。内生需求改革者往往陷于自身定位和利益难以自拔,难以一窥系统全貌。而外部改革者,往往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更加深刻地洞察了现有体系的问题所在,能以改革者和革命者的姿态推动改革进行。 

  经济激励

链改的目标是利益的创造和重组。链改过程中竞争和博弈关系必然十分复杂,因此,单单外部力量推动,未必就能够让链改顺利进行下去。社群动员必不可少。社群的最大动员力量,来自于链改以后社群获得的利益增量。因此,在做链改的顶层设计时,就必须要将社群的激励做对,也就是要将链改后获得的利益增量,以及链改过程中重新分配的利益,科学合理地分配给系统内的普通节点,这也是通证设计要完成的使命。通证的作用,对于这些节点,起到了一个唤醒的功能。通证设计做对了,普通节点的利益有了增量,大量的普通节点自然会主动推动链改向深层次发展。 

从数据共享,到节点自组织系统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激励推动这一进程加速完成。激励的载体,就是通证。贯穿中国近代革命的打土豪分田地,如果把贫下中农分得的田地类比为共享的数据,那么这些土地上收获的粮食就是对贫下中农的激励。链改过程中,通证承载的就是链改后不同节点在相应场景下获得的权益证明。 

  技术适用

链改是区块链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区块链从体系架构上沿袭了比特币的系统架构,其本身并不是为链改而设计的。因此,有必要对区块链现有的技术架构进行改造,通过解构区块链的技术结构,并结合其他必要的技术,针对链改需求进行技术的再结构化处理,使之适应于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链改目标内在逻辑。 

技术永远服务于特定目的。技术也并不是越先进、架构越完善就越好。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系统,为保证比特币系统完好运行、无双花支付等目标,消耗了大量的存储、带宽和计算资源,但这些消耗,对于链改并不是全部必要的。因此,确需通过对区块链底层技术架构的解构,重新构造与链改目的目标相匹配的新的适用的技术组合。 

  产业赋能

链改一定要落实到为产业赋能这个最终目标上来。否则,对原有的系统结构进行了伤筋动骨的大调整,区块链系统架构又消耗了大量资源,但最终却没能带来额外的收益,这种改革就是失败的,也是不可持续不能长久的。只有把链改的最终目标锁定在产业上面,才有可能为整个社会生产出更多的价值。 

链改必须深入到产业进程和产业环节中,深刻分析产业进程和产业环节中的数据占有情况和数据流转情况。哪些数据能够全部公开,全部公开的数据是否对所有节点的业务流程优化都有必要;哪些数据能够部分公开,部分公开的数据对哪些节点公开,公开之后对这些节点的业务流程优化又会带来哪些影响。即,链改最理想的方式,不是从数据占有的权限上优化业务流程,而是从业务流程优化的角度,重构数据组织和数据存储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底层技术对数据进行的结构化组织,重新配置不同节点的功能和职能。但大多数链改,必然还是要从数据的逐步公开开始实施。通过对产业流程的优化,释放产业的最大动能,创造产业的最大化利润。 

链改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工程或实践。即使不考虑原有系统中心节点和普通节点在数据占有方面的博弈过程,单就随着技术的发展,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和信息逐渐被数字化,而这些新生成出来的数据,也还有从一部分节点向越来越多节点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必然配套着相应的链改实践。

首发火星号。

话题:



0

推荐

高承实

高承实

119篇文章 62天前更新

密码学博士,区块链和数字化转型领域知名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区块链专委会执委,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常务委员,曾任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现为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企业导师。出版《元宇宙进化逻辑》《区块链技术本质与应用》《回归常识—高博士区块链观察》《区块链中的密码技术》等书。 邮箱:729075349@qq.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