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自2014年开始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历时五年多。2019810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梳理以往央行相关官员讲话及论述,结合本次穆司长最新讲话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民银行在央行数字货币研发上已经确定了基本的框架,但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尚待进一步明确。

一、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已经明确的内容

1. 央行数字货币发行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双层运营体系,即央行做上层,商业银行做第二层。

央行数字货币发行采用双层运营体系,主要有以下一些考虑。一是可以适应中国复杂的金融货币运行状况,由各商业银行基于业务发展情况,调整数字货币运营过程中不适应不完善的地方;二是不改变目前的债务债权关系,不会对现有银行货币体系带来重大冲击;三是可以将风险最小化,一旦个别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进行必要的隔离,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四是可以将资源做到最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各方面资源已经相当完备,没有必要另起炉灶;五是便于开展竞争,让各商业银行在央行预设的轨道上进行充分竞争,并形成最终的央行数字货币机制和体系;六是在运营效率上,如果采用单层运营体系,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和贸易大国,央行难以独自承担所有交易的验证和清算。

2. 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在区块链从业者的概念中,数字货币是去中心化的。但央行数字货币是一国主权货币,其发行和管理,不同于区块链行业中各项目方发行的加密货币。无论是从保证央行在央行数字货币投放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化央行数字货币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负债的角度,还是强化央行的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或者保持原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方式,均需要坚持央行数字货币的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3. 重点是M0替代,而不是M1/M2替代

 鉴于我国货币体系中M1M2已经实现了电子化和数字化,所以没有必要用另一种数字货币技术对M1/M2再进行一次数字化改造,尽管两者数字化改造的方式有很多不同。此外,目前支持M1M2流转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各类网络支付手段远比区块链方式下的支付手段高效,央行也不可能贸然在M1/M2这么庞大的体系上,用一种不够成熟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改造。如果用央行数字货币体系改造M1/M2,除了会对现有的系统和资源带来巨大浪费,还会给整个系统造成巨大的不稳定。

 现实生活中,M0易匿名伪造,存在被用于洗钱、进行恐怖融资等风险。此外,电子支付工具还无法完全替代M0,特别是在账户服务和通信网络覆盖不佳的地区,民众对于现钞依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央行数字货币重点是M0替代,既保持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便携和匿名的需求。

 4. 采用100%准备金制

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对商业机构实行100%准备金制,这样可以避免双层运营体系下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可能的货币超发,更好地把控风险。

央行数字货币重点是M0替代,因此不会允许央行数字货币进入M1/M2体系,也就不存在商业银行相应的信用扩张和货币乘数问题。

 5. 不采用纯区块链架构

通过对多个区块链系统进行性能测试,央行发现区块链系统的性能不足以满足定位于M0替代的央行数字货币交易需求。根据央行官员讲话,定位于M0替代的央行数字货币交易系统性能应至少在30万笔/秒以上的水平。这种性能要求,至少在目前不是区块链系统能够达到的。

 二、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明确的内容

1. 双层体系如何运营?

 当天银联董事长邵伏军在同一个论坛上从支付清算机构的角度指出了双重投放体系的两种可能性。据巴比特报道:

一是央行、商业银行双层投放体系下,区块链覆盖数字货币的发行以及流通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双重体系下区块链将登记区块链的发行信息、流通信息对最终使用者,数字货币交易的还是点对点的交易过程,最终使用者,发出数字货币交易请求之后,直接由区块链当中的区块链网络相关的节点进行交易验证以及交易记录,整个交易的转结是由区块链网络协议直接完成。

另外,双重投放体系中,代理发行机构,它发行数字货币是有自己的标识,工行发行有工行的标识,农行有农行的标识,支付清算机构对现有的网络进行一个改造来支持数字货币的转结清算,通过央行缴准备金获得数字货币的发行量,发行的数字货币成为代理投放机构的负债,各个代理发放机构就需要对这些数字货币有一个标识。就相当于发行港币,中行相应的有标识,同时监控数字货币流通情况。

当天央行穆司长讲话,已经明确了由于区块链系统在M0上的清算效率问题,央行数字货币体系不会使用纯区块链技术。

20175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前任所长姚前在《清华金融评论》发表《数字货币与银行账户》文章,对央行授权发行法定数字货币进行了学术上的分析:

在央行授权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银行库中的数字货币属于商业银行的资产,发钞行的负债;商业银行客户账户中的数字货币则属于客户的资产,发钞行的负债(发钞行不一定是账户行)。客户之间点对点交易数字货币,由法定数字货币发钞行进行交易确认与管理(谁发行谁管理),央行承担监管责任;交易电子货币则和现有流程一致,通过央行跨行支付系统、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完成。需要说明的是,发钞行和中央银行以及发钞行之间的互联互通,将由央行来做顶层设计,该顶层是否可以迁移至分布式账本的架构之下,将是业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该文同时还给出了不同类型货币的不同交易渠道。

 

注:图片来源于姚前《数字货币与银行账户》

 

在这种体系架构中,数字货币与电子货币并行存在,并在商业银行账户体系内完成兑换。

 虽然穆司长在解释双层运营体系时指出:“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但我们基于以上分析认为,这很可能是穆司长对双层体系的运行方式做出的一个并不十分准确的描述。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大概率会采用第二种方式,即由央行授信、各发钞机构通过100%准备金获得发钞资格,再由其他的商业银行和机构按现有的货币流通渠道开展货币流通。

 2. 实行哪种中心化管理?

穆司长提到,央行数字货币坚持中心化管理。

一般的区块链项目发行的各种通证或代币,号称是分布式的,但实际上还是会通过一个机构,对通证或代币发行和运行实行实质上的中心化管理。这种管理,有的通过基金会进行,有的通过社区投票进行。至今还不存在完全分布式去中心化的通证或代币运行,即使是比特币,也仍会通过社区投票、分叉等方式进行不同层面的意见表决和管理。

 央行数字货币由央行发行,是主权国家货币,行使国家主权货币职能,因此央行数字货币采用中心化管理,自然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问题是,央行数字货币中心化管理,管什么,如何管?

 穆司长在解释实行中心化管理时给出了4条理由

“第一,央行数字货币仍然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这种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随着货币形态变化而改变。因此,仍然要保证央行在投放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第二,为了保证并加强央行的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需要继续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第三,第二层指定运营机构来进行货币的兑换,要进行中心化的管理,避免指定运营机构货币超发。

最后,因为在整个兑换过程中,没有改变二元账户体系,所以应该保持原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方式,这也需要保持央行中心管理的地位。

 我们知道,央行数字货币重点是M0替代。M0主要是指商业流通中的现金,而央行货币管理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对M2进行总量上的调控,进而强化央行的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

 由此,我们能否推测,央行目前基于M0替代的数字货币,是在为未来在M1/M2上开展数字货币改造提供基础和铺垫?

 此外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央行如何实现中心化管理。这既是管理体制机制问题,也是具体的技术路线问题。央行既可以选用原来的中心化系统技术架构,也可以通过对央行数字货币体系使用的密钥进行分割和管理来实现中心化监管。前一种方式央行轻车熟路,技术上也没有难度,但难以在现有体系上进一步创新。后一种方式尽管在设计和实施上有一定难度,但新的央行数字货币体系更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更加契合央行数字货币的一些新的特性,如账户可控匿名、账户松耦合等。

3. 如何做到账户松耦合?

 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穆司长提出了“账户松耦合”的概念,即央行数字货币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使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使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这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又可以实现可控匿名,在保证交易双方是匿名的同时保证在三反(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之间取得平衡。

 松耦合本是计算机或通信里的概念。松耦合系统通常是基于消息的系统,客户端远程服务并不知道对方是如何实现的。客户端和服务之间的通讯由消息的架构支配,只要消息符合协商的架构,则客户端或服务的实现就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改,而不必担心会破坏对方。

 穆司长提出的账户松耦合,是否是指用户的数字钱包与所在的银行账户在功能实现上需要保持一定的黑箱状态?如果完全保持黑箱状态,在技术上易于实现。但基于三反(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要求,同时还要求用户的数字钱包可控因此,在具体实现上,我们猜测很有可能会对用户数字钱包在交易上做出一些功能上的限定,类似于我们目前银行账户的一级账户、二级账户区分一样。

 此外,央行数字货币体系注重M0替代,在管理机制和技术实现上面临着如何实现央行数字货币与原电子货币系统的整合问题。而且如何做到二者有机协调、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并最终形成完整统一的央行数字货币体系,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话题:



0

推荐

高承实

高承实

116篇文章 158天前更新

密码学博士,区块链和数字化转型领域知名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区块链专委会执委,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常务委员,曾任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现为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企业导师。出版《元宇宙进化逻辑》《区块链技术本质与应用》《回归常识—高博士区块链观察》《区块链中的密码技术》等书。 邮箱:729075349@qq.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