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经营报》记者郑瑜采访。严谨起见,以文字稿回复。因版面所限,部分内容未获刊发。因自觉未刊发内容还有些价值,原文存证。

2019年,区块链行业发生了许多变化,各国对区块链技术发展潜力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央行数字货币、联盟链等热点不断切换。

1、 回顾2019年,我国区块链在过去一段时间取得了什么样的发展?未来趋势走向如何?

答:2019年我国在区块链领域取得的进展,从宏观层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

第一个层面是思想层面,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在国家最高层面明确了区块链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地位。这以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为标志性事件。从国家最高层面的集体学习,到接下来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领导的表态,到各种扶持政策的出台,均将区块链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

第二个层面是区块链与币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澄清。从中央集体学习,到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币的活动的进一步打压,用行动指明了区块链的未来走势。

第三个层面是市场受到了进一步的教育。今年接连有一批交易所、项目方跑路,使市场受到了充分的教育。至少,哪些不是区块链项目,成为人们投资之前首先拷问的问题。至于哪些是区块链项目,还需要后续通过市场的进一步教育和市场监管,以及学界不断的辩论,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澄清。

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也都有一些进展。一些实体区块链项目应用落地,相关技术也在持续迭代和优化。但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大规模展开和应用落地,还需要时间沉淀。

未来的趋势,实际上通过以上三个宏观层面的进展,已经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报告,完全可以作为区块链这一领域发展的指南。至于具体方面,区块链首先会在央行数字货币领域得到应用,虽然央行数字货币不会全部是区块链系统架构,但区块链一定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次,区块链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期会在一些特定的场景落地,有可能存在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的情况,但在区块链技术与具体项目进一步结合之后,终将达到改变现有生产关系和业务流程的状态。

2、 有人提出2019年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转折年,我看到一些报告里也提到区块链实际应用项目增长存在发展不均,目前主要应用在于存证,三分之一的应用是私有链,参与者通过类似传统中心化的系统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再者还有使用公有链(以太坊和EOSIO)的应用,真正利用区块链信任互联做业务优化重构的应用屈指可数,您认为区块链发展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周期?下一步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答:同意2019年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转折年的说法。

从落地应用来看,存证是比较容易落地的场景。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在目前市场教育不到位、大部分人对区块链理解有限的情况下,也是有其市场需求的。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这可能也是区块链系统落地的一个必经阶段。区块链系统本应是信息化和数字化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在信息化和数字化高度发展基础上,才有可能通过数据全网一致性分发,建立起信任互联。

公有链也有其应用场景,但公有链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讲,其价值有限,技术难度也高。需要澄清的一点,公有链的应用,一定不是目前以币的价格为驱动的没有落地应用场景的应用。

利用区块链信任互联做业务优化重构,涉及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更多是业务层面。这就需要深入剖析现有业务逻辑痛点,在数据层面通过区块链系统做到数据全网一致,更需要对业务逻辑内部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进行重新的设计,对其中进行价值创造的节点进行价值激励。这就远不是单纯信息系统或区块链系统的事情,更多是经济模型的设计了。这里面必然伴随着巨大的利益博弈和妥协,也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落地的。

未来区块链大概率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沿着目前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的路子继续前行,在此基础上地逐步建立起信任关系,重构业务流程。另外一个方向,就是与具体的行业或产业结合,利用区块链的特有属性,通过对业务体系的数据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个维度的信息架构重构,从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系统效率。

3、 截至2019年,区块链相关规划性政策、监管政策及白皮书已经逐步出台和发布,您认为中国区块链的监管方向主要有哪些?

答:尽管2019年出台和发布了一些区块链相关的规划性政策,但这些规划性政策还是停留在顶层设计层面,缺少实施细则和针对性。从国家层面,最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就是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这个讲话具有相当的高度,但这种高度是建立在对区块链方方面面的深入理解基础上的,是与党中央在国家治理中的定位相匹配的。大部分省、市、区的规划更多是从招商引资引智的角度,与传统的招商引资引智文件区别不大。区块链系统的特点特征,如何与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如何在下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区块链的作用,涉及不多。大多数规划性政策针对性不强,地方特点尚未体现,这也是与人们,包括政策制订层面对区块链的认识程度直接相关的。

出台的区块链监管政策目前看来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内容。一部分内容是中央网信办年初出台的《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另一部分内容是央行及相关部委出台的防范ICO等扰乱金融秩序的相关通知。网信办出台的文件有其特定背景,该文件采用的管理方法,仍旧是传统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方法,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特性有内在冲突。对于区块链系统,尤其是去中心化程度较高的公有链系统上的信息服务,如何界定、如何监管、事后采取哪些措施,仍有待学界和政策制订部门深入研究。

已经出台的区块链领域金融监管的实质,其实与区块链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ICO等一些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基本是传统的资金盘和传销打着区块链旗号进行的违法行为。所以严格说来,这些监管措施也不能算是区块链领域的监管。

未来区块链的监管,一定是针对在区块链系统上运行的具体业务的风险监管。这里面有技术层面的监管,也有业务层面的监管。具体来说,在技术层面,从传统的中心化系统,到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系统,将面临哪些新的风险,这些风险如何预防和管治。可信计算、等级保护,如何实现区块链系统下更加有针对性的技术层面的防范,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细化和完善的。业务层面,既包括传统业务流程在区块链系统下仍旧存在的业务风险,也包括从传统中心化方式向区块链的去中心方式下新产生的或可能产生的风险。

4、 目前区块链已知的不足之处比如性能问题、隐私保护、安全问题、治理缺失、互操作性问题过去取得了哪些进展,未来哪些会率先突破?

答:要回答以上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性能问题、隐私问题、安全问题、治理缺失、互操作性问题,哪些是区块链系统自身的问题,哪些不是区块链系统自身的问题。

性能问题。由于区块链系统需要对数据进行全网一致性分发,因此其性能必然低下。但其具体的性能指标,与区块链系统的节点数量、分发的数据量规模、采取的共识机制均有直接关系,相关的性能指标也不具有直接可比性。可以说,区块链的系统结构,直接决定了区块链系统的性能。因此,性能问题是不是区块链系统的不足,还需要进一步辨析。当然,从技术层面,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级分层处理,将必要的数据上链,或将数据的特征值(如哈希值)上链,而不是直接将所有数据上链;将数据对相关人员或相关节点分发,而不是对全部人员或全部节点分发,也是解决区块链性能问题的可选办法。但这种数据的分级分层,更多是基于数据的业务逻辑而作出的选择,而不应该仅仅是从技术层面着手解决。

隐私问题。同理,区块链系统要对链上数据在全网范围内进行认可认证,因此,其前提就是区块链系统上的数据是公开数据,不应该存在隐私数据。但这不意味着隐私数据不可以上链。问题是,隐私数据为什么要上链,上链之后向谁开放,这也更多是业务逻辑层面的问题。在这方面,技术上应该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但更多的还是要与具体的业务逻辑结合,产生大的有影响的落地应用。

安全问题。区块链系统比传统系统具有了更高的系统可靠性或鲁棒性。其数据全网一致性分发的特点,也使得其链上数据在保密层面的需求比传统信息系统低得多。区块链系统目前面临的最直接的安全问题应该是智能合约的安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传统代码安全需要解决的内容。至于中心化交易所的安全,还不能算是区块链系统的安全,因为这些中心化交易所除了币的交易与区块链有些关联,从技术架构和技术应用各个方面来看,与区块链都没有关系。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始终是矛与盾的关系。从来也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安全。

治理缺失。治理缺失是区块链系统业务逻辑层面需要面对的问题。这种问题,是传统的中心化他组织系统向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自组织系统过渡过程中的特有问题。如果区块链系统实现了去中心化自组织,当然也存在治理问题,但这种治理的指导思想、方法手段和工具,会与传统的中心化他组织方式下的治理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中心化他组织,和区块链系统的去中心化自组织这两个阶段的治理,都不仅仅是技术问题,里面综合了经济金融、社会治理、哲学思维等多个层面。未来区块链的治理更多还是要依靠技术手段来实现多方分治下的综合治理。但在过渡过程中,技术治理肯定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传统的经济金融、社会治理、哲学思维等维度上的治理思想和治理理论不可能适用于区块链方式下的治理,区块链方式下的经济金融、社会治理、哲学思维等维度的治理思想和治理理论也不可能适用于传统的中心化方式。因此,其他行政的、法律的、技术的等等治理手段必须适时补位。

互操作性。互操作性是区块链未来需要面对的真正问题。虽然近几年有一些跨链的系统正在研发,但总体来看,这些跨链系统设定的目标和采用的方法,并不特别令人满意。真正的跨链,应该成为未来区块链的底层基础设施,是内嵌在不同的区块链系统之间的,是能够主动适配不同的区块链系统的,而不应该让已经存在的不同的区块链系统经过改造,再去适配另一种跨链系统或目标系统。当然,我们团队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具体的效果可以拭目以待。

以上这些问题,目前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技术人员从纯粹技术角度或技术层面进行的研究,而缺少综合性的研究,包括体系架构、业务逻辑、法律和治理规范等方面。区块链本质上是对业务逻辑的重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因此仅从技术角度进行研究,尽管也会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必然存在着落地难、使用难、推广难等困境。

至于未来哪些领域会率先突破,我个人的看法,一定是从整体和系统角度,针对特定问题进行的研究会率先取得突破,而不是哪一个具体的技术点会率先取得突破。

5、 有人提出2019年是“币圈下沉,链圈崛起”、“区块链应用脱离币的应用范畴”的一年,请问您对这个说法怎么看?

答:从根本上讲,区块链是对数据进行的全网一致性分发和冗余存储。这种数据传输和存储方式的改变,极大降低甚至消除了各节点之间原来的信息不对称,消除了整个系统对原信息系统中心节点的依赖,为系统从原来的中心化、他组织变为去中心化、自组织提供了技术和系统架构上的基础。因此,区块链在本质上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和业务流程的。发币只是区块链系统自身携带的一个附加功能,并不是区块链的本质内容。

国家政策打压只是币圈下沉的一个外部因素。没有国家政策因素,币圈的下沉也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至少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币是没有内在价值的,以币为驱动的区块链项目,自身也是没有造血功能的。比特币、以太坊等极少数几个币,也是在被创造以后才找到其应用场景,包括暗网交易、为其他项目发币提供平台等。如果没有这些应用场景被创造出来,比特币、以太坊等这些极少数币也不可能做到价格坚挺。

2019年是区块链系统逐步落地的开始之年。但这一年落地的区块链项目,大部分还是对区块链一些特征的技术层面的应用,如数据不可篡改、数据溯源、多方认证等,并没有进入到利用区块链改变生产关系和业务流程的层面。

币圈、链圈的功能和角色,在下一步区块链项目落地过程中有可能转变和分化。目前大部分公有链是发币的,通过发币进行融资,联盟链是不发币的。但未来的项目如果自身不具备造血功能,这样的项目再发币,即使没有国家政策打压,也很少能够再从社会上融到资金。但联盟链由于涉及到业务流程的改造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以代币的形式在系统内部开展相关的利益激励,却是可行的。链圈目前更多还是指从事区块链开发的技术人员,但未来除了技术研发外,链圈更大的功能在于针对现有各个行业和产业的业务痛点,通过区块链的理念和技术对现有产业和行业进行改造,通过业务系统的去中心化和业务流程的去中介化,从整体上提高系统效率。

话题:



0

推荐

高承实

高承实

116篇文章 42天前更新

密码学博士,区块链和数字化转型领域知名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区块链专委会执委,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常务委员,曾任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现为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企业导师。出版《元宇宙进化逻辑》《区块链技术本质与应用》《回归常识—高博士区块链观察》《区块链中的密码技术》等书。 邮箱:729075349@qq.com

文章